289 289(二更) 人定胜天_[三国]你管这叫谋士?
笔趣阁 > [三国]你管这叫谋士? > 289 289(二更) 人定胜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289 289(二更) 人定胜天

  江南地界尚且会有这样的感觉,更遑论是北方。

  自三月里未有雨水落下,袁绍都不免警觉了起来。

  元月里乔琰和淳于嘉关于是否要出兵这件事发生争执的时候,袁绍还眼瞧着长安朝廷这边看过一轮笑话。

  虽然最后是以乔琰的决定胜出,淳于嘉也因为当街被气晕这件事自己请了病假,直到一个月后才重新回到朝堂上,袁绍还是觉得,闹到这个地步,无论如何也显得乔琰很不体面。

  他也难免觉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去年的舆论攻击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乔琰的这种暂缓出兵决定,有那么点欲盖弥彰的意思。

  但现在不同了。

  乔琰可能确实是出于天时的判断才做出的那番举动!

  对北方而言,三月的春雨若是能够落下来,那就该当算是春雨贵如油,反正历年来春日少雨的情况也不少见。

  可结合着秋冬季节的少雨、沮授之前觉得天时不妥的揣测,再加上乔琰的举动,袁绍也有点坐立不安了。

  按照眼下的情形看,其实还不到旱灾的地步,但袁绍觉得,某些时候可能还是相信一下对手的判断为好,毕竟他确实通过偷学乔琰这边的成果取得了一点进展。

  他朝着沮授问道:“我们现在来修建水渠,并行蓄水之事,可还来得及?”

  沮授用沉默回答了袁绍的这个问题。

  到了春耕时节再来做这件事,无疑是有点晚的。

  但这也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卸在袁绍的身上。

  即便沮授也有觉得气象有异样,然而从去年的年中到年底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们一面试图给长安那边制造麻烦,一面也觉得,这些拖后腿的因素或许并不能阻止乔琰在今年兴兵。

  为此,整个冀州和青州地界上在农耕屯粮之余的空闲时间,几乎都在操持军事演练,并未将有些本可以跟上的基础建设填补上去。

  要到现在才来新修,只怕是来不及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观望气象之余,确保各地的农事不会因为缺水而引发动乱。

  同时效仿乔琰当年在乐平修建龙骨翻车的情况,对需要重点照看的区域进行补救。

  “龙骨翻车这样的东西,在只着眼于小范围,灾情又没有严峻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还算是急救之物,但既能早早筹备,就更当考虑长远之用了。”收到邺城那边的消息,乔琰评价道。

  以在场的程昱、郭嘉等人听来,乔琰这话里倒是没有冷嘲热讽的意思。

  谁让旱灾这种东西,虽说确实是两方势力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节点,说到底受苦受难的还是那些民众。

  若旱灾真要连上接下来的夏秋季节,一如光和六年的情况,那便是足以酝酿出黄巾起义时期民怨沸腾的灾难。

  “旱灾也不能只当做旱灾来看,其他安排都吩咐下去了吗?”乔琰问道。

  比起旱灾,并发的蝗灾才是乔琰越发要防备的事情。

  现下这春日的气温日益升高,也到了田中蝗虫卵自然孵化的时候了。

  一旦旱灾的环境适合于蝗虫的繁衍,它们就会以匪夷所思的速度繁殖起来。

  春旱往往会促成蝗虫在夏季的第一轮繁殖,形成夏秋之交的蝗灾,倘若旱情依然没有缓解,就会在两个月后形成第二轮蝗灾,直到外界的气温不再适合于蝗虫卵的自然孵化。

  如今没有条件用什么有机磷的农药将蝗虫给直接杀灭,也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了。

  一个是让蝗虫卵没有合适的孵化条件,一个是让孵化出的蝗虫若虫被其天敌给消灭。

  “都安排下去了。”程昱回道,“我现在越发明白,君侯在当年条件还没有那么苛刻的时候就开始设立乐平月报,到如今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光熹年间,乐平月报就已经从并州朝着凉州推广,到了建安年间则随着刘虞的登基,变成一种被认可为官方刊物的存在,进而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度。

  当竹纸这种价格低廉的纸张随着汉中到手,被一批批地生产出来送往长安,乐平月报的发售价格还被进一步地降低。

  又因长安城中画院的成立,其中的配图变得更加丰富,让不识字的百姓也逐渐适应于这个东西。

  他们每月买上一份放在家中,连蒙带猜地看其上的内容,也觉得自己是在更加接近上等人的生活。

  也正是因为这种习惯,让他们在乐平月报三月刊的发行中,并未意识到这份月报的发行量出现了陡增,只是发觉这次出售的价格又往下压低了几分,购买起来更不心疼了。

  倒是有些敏锐的人在将报纸拿回到家中后和左邻右舍对照了一番,发觉往日里报上的绘画差异不见了,没法让他们再从中比较出来哪家买到的报纸画工更好,但很快,他们就被报纸上的内容给吸引过去了心神,没有多余的心力考虑那个问题。

  以往的乐平月报中都有着六个板块,即便是偶尔因为主题的缘故要做出调整,也大多只是将其中的某两个板块进行合并而已,从未像是这份三月刊一样——

  整个版面内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是和旱灾与蝗灾相关的东西。

  常林按照惯例在上党郡为民众讲报。

  不过随着这几年间的变化,围拢在他身边的民众不再像是田丰当年看到的样子,都只是听着他说而已,现在在这些人的手中也拿上了报纸。

  所以当这份新的报纸到手,当即有人发出了惊呼:“呀,蝗虫!”

  在这份报纸上的扉页就印着一只结构绘制得尤为清晰的蝗虫,甚至标识出了它各部位器官的名称。

  早年间蝗虫还被人以蝗神相称,人人都知道它对于庄稼所能造成的破坏力,却并不敢对其有何种深入观测的行为,如今倒是被人以这种方式给揭穿了。

  而在蝗虫

  边上是一句已经不需要常林对他们给出翻译就能看明白的话——

  在最为极端的情况下,一丈见方适合于蝗虫繁殖的土地里可以有四万个蝗虫的卵块。

  如果以为这代表着是四万只蝗虫,那就大错特错了,只因在一个卵块中可以达到五十枚以上的蝗虫卵。

  “怎么……怎么会有这么多?”众人面面相觑,都有点怀疑报上的这句话出了错。

  可乐平月报从被创建出来到如今,在各种科普的知识和对成果的汇报上都没有任何夸大其词的成分,现在又何必在蝗虫的数据上造假,让看到这份数据的人无端为此感到恐慌呢?

  何况,这也只是在描述中最为极端的情况,可能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到这样的程度。

  果然地用耙给捯饬到松散而不是板结的状态,也按照秸秆焚烧还田的方式操作过,那么这个数据可以降低到以上的十分之一。

  他们顿时又松了一口气。

  常林扫视了一圈他们的表情,很想说一句,就算只是十分之一,但从原本的二百万变成二十万,依然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额。

  不得不说,蔡昭姬在编写这份乐平月报的时候,玩了好一手文字工夫。

  这种逐层降低的数字,在给民众传递信息的时候,远比寻常的条条框框陈述,更能给人带来印象深刻的记忆效果。

  在下一页中,报纸上以生动且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蝗虫孵化的有利条件之一做出了一个明确的阐述。

  为何蝗虫更喜欢产卵在板结的土壤中,因为这样的环境缺水。

  在乐平书院从光熹年间就开始进行的对比实验中发现,含水量只有百分之十的土地最适合蝗虫的孵化,所以各位可以将自家的田地土壤用烘干的方式进行一番测算,判断其中的含水量到底有多少。

  当然,土地根据作物的不同并不是含水量越高越好的,还是要按照作物进行调整,只要别轻易出现这种百分之十的环境就好。

  三州境内的主要水渠工程干流也都已经在图幅上做出了标识,用于支援原本距离水流较远的田地。

  但其中仍有部分顾及不到的,需自行查漏补缺。

  断掉了这一项有利于蝗虫孵化的条件,一丈见方土地上可能孵化出的蝗虫数量会再削减到之前的十分之一。

  “那就还剩下两万。”在常林身边的孩童算道。

  这个数值还是不低,只是比起方才,可算是让人觉得有希望得多了。

  第三页中提到,在此时蝗虫还没有集结成群,甚至还没有以成虫的方式存在,依然可以利用蝗虫的习性来对其进行克制。

  从植物上来说,豆类、苜蓿以及林木都可以阻碍蝗虫的繁衍。

  林木姑且不提,豆类和苜蓿在如今都是有市场的,在今年减少一部分黍麦的种植,转为种上这两件东西亏不了太多。

  前年五月之末,乔琰将那些因限酒令而来的世家召集到长安来,向他们提供了酱油的配方,到了年尾,这东西就在各州一炮而红。

  田中收成渐好,人也有了享受美食的欲望,只需要稍微支出一点钱就能买到酱油,让自己的伙食改善一个层次,何乐而不为呢?在其中尝到甜头的酱油生产铺面便难免开始对外收购黄豆。

  毕竟,让农人以田中间作的方式种上一点黄豆,比起他们自己将大块的土地用来种植此物,还是要成本低廉不少的。

  黄豆显然很有市场,苜蓿呢?

  同样有。

  早在数年前就从丝绸之路上被带回来的汗血宝马,与并州和凉州地界上的良驹□□形成的后代,正是在茁壮成长的时候,其所需的饲料中,苜蓿就是相当重要的一种。

  因此,州府也时常会对外征收一批苜蓿,以品相优良的为佳。

  这也不是一项亏本买卖。

  “这两件东西可以种,为了防灾还可以先多种些,反正去岁的存粮也够今年吃的了,尽量保证今年的收成才是要紧事。”有人在边上算了笔账后,得出了结论。

  这些农人在种植所得的利益面前,丝毫也不比算数老辣的账房算得慢多少。

  不过要常林看来,能让他们如此轻易地接受种植豆类和苜蓿,还是打从乔琰任职州牧到如今一步步积累下来的信誉。

  想到当年他来到并州的时候,乃是为了躲避河内太守王匡而做出的迫不得已举动,常林就不免有种恍若隔世的错觉。

  那确实是一个在仓促之间做出的决定,但如今看来,也是一个着实正确的决定。

  “常从事,按照这样的种植方式,蝗虫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补给,在相互竞争中又会少掉大半了,现在还剩下多少?”

  他身边的孩童拽了拽他的衣角,打断了常林的思绪。

  他连忙回道:“大约还剩四千。”

  四千也还不是个小数目。

  但好在,这些蝗虫卵与孵化出来的幼虫还有一些动物天敌。

  比如说早在当年并州蝗灾的处理中就派上过用场的鸡鸭,比如说此时被画在了报纸上的蛙类、土燕子等动物。

  按照报纸上所说,对这些动物将会在州府以明文规定暂时严禁捕捉,以确保它们能将蝗虫消灭在成虫阶段之前。

  以土燕子,也就是燕鸻为例,同样是在乐平书院做出过具体的实验,一对成年的燕鸻和一窝雏鸟,在一月之中可以吃掉蝗虫多达一万五千只以上。

  鸡鸭也同样是消灭蝗虫的好手。

  至于养鸡鸭这种主动捕杀蝗虫的行为会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在当年的并州灭蝗行动中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

  蝗虫并没有真的神化到不能为人捕捉,若动之就会面对灾厄的地步。

  要知道,彼时的乔琰是这么说的。

  如果灭蝗确实要遭到天谴的话,那就由州府一应承担。

  这个州府,可以理解成代行了张懿权柄的乔琰,也可以理解成被乔琰甩锅的张懿本人。

  总归结果是一样的。

  都没出现什么实质意义上的天谴。

  乔琰这一路青云直上,到如今也不过是二十周岁,只有别人说她气运惊人的份,可没有说她运气有缺的情况。

  至于张懿嘛……对于崇敬乔琰的并州人来说,他丢掉了并州刺史的官位不叫什么灾厄。

  先去广陵太守的位置上亲历民生,甚至一度跌到谷底成为白身,最后复起成为徐州牧,这叫——

  经历了一番磨炼和考验之后破茧成蝶。

  这么一看,他们多养点鸡鸭,亲自动手灭蝗,也并没有什么麻烦的。

  按照这种养殖和保护蝗虫克星的身份,可以再消灭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蝗虫。

  “可这样还是有四百只啊?”常林听到有人这样问道。

  这也还不是个小数目。

  何况,这还只是在一丈见方的土地上出现的数量。

  若是将每一户所拥有的田亩按照这个比例计算,那就更加可怕了。

  常林摇了摇头,“还没完呢。”

  对这些民众来说,下一页大多是字,确实没有之前的那几页都是图的表述能让他们读懂,但要他看来,这一页其实远比前头的几页更有意义。

  他解释道:“这里说,以上的这些计算,都是基于所有的蝗虫卵都能够成功孵化来得到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蝗虫产下的卵,因为一胎的数量极其之多,成活率就很低,或许在不施加这些外力影响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到十中存一而已。”

  “再配合上以上的这些干扰,在一丈见方的土地上所能存活的,最多也就是十几只。这样的数目只要再配合上人为的消杀,就不足以让它们形成成规模的蝗灾。”

  “这些东西看起来可怕,有着远超于人的数量,可它们远不能和人去比身体结构的复杂、头脑的灵活和面对危机的抗压能力,哪怕真的要将它们命名为天灾,也足以做到人定胜天。”

  这个由荀子提出的观念,在对天地的崇敬和对谶纬之说的深信不疑日益成为时代常态后,逐渐被人所遗忘,现在却被乔琰授意于蔡昭姬,在这份最特殊的乐平月报上写了下来。

  若无先前这些一步步的推进,在数据上将蝗灾从难解的天罚变成一个可以用手数清的数目,这四个字里绝没有这么直观的感染力。

  人定胜天啊……

  甚至在听着常林解读后面两页报纸内容的时候,这些乡民也时常返回去看向那写有“人定胜天”的一页,在神情中露出了几分恍惚。

  这一页上的大多数字他们都不认识,但现在他们一定记得住其中的四个了。

  “若不是情形特殊,此时将这句话说出来很容易招惹麻烦的。”

  常林刚送走那些听他讲解月报信息的乡邻,就听到了仲长统的声音。

  常林一边朝着对方看入一边回道:“总是要有人去做这件事的。”

  这少年人依然和当年戏志才见到他的时候一样,在手中抱着一摞纸张,只是样貌比起当年又成熟了不少。

  如同他和戏志才所说的那样,他彼时只是去乐平书院旁听的,并没有打算在那里长留。

  因为家中的一些缘故,他很快回到了兖州山阳。

  但在常林这位好友的相邀之下,他又重新来到了并州。

  在这里他继续观察着民生,也进行着自己的理论创作。

  若有闲暇,他就从上党一路步行前往乐平,在途中时常停驻,与偶遇的并州人交谈。

  越是在此地待得久,他也就越是觉得,这位大司马的行事方略绝不能简单用魄力二字来形容,因为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分明透露着改天换地的变革。

  只是先前,那些变革的征兆都被她以极其小心且和缓的方式泄露出来,又总有着这样那样的东西在干扰着别人注意到它们。

  直到今日的这句“人定胜天”之中,才终于明确地展现出了一点端倪!

  不,也不只是他和常林所说的这句话可能会惹来麻烦。

  他的目光从和好友的对视,转为落在了手中的月报上。

  很难形容他在刚看到相邻的几份报纸上,无论是字迹还是图案都完全一致的那一刻,在他的心中到底掀起了何种惊涛骇浪。

  这比起理论上的变革,更有通过实物所带来的冲击力。

  要知道,在这份乐平月报之前,所有的书籍都是依靠着人力手抄完成的,而书籍的原版都保存在那些世家大族的手中,这才让知识成为被上层所垄断的东西,可现在……

  现在出现了一种迥然有别的“生产”方式!

  仲长统的年龄虽小,他的眼界却一点也不小。

  在清楚地意识到报纸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的那一刻,他心中只剩下了一个想法——

  他好像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