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1 章 371(二更)_[三国]你管这叫谋士?
笔趣阁 > [三国]你管这叫谋士? > 第 371 章 371(二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371 章 371(二更)

  谁能与之辩驳一二?

  这少年人站定台上,纵然在字字句句之间都没有何种高深莫测的言语,却已将一条条向他发出挑衅的路都给堵死了。

  “身无青纶之命,窃取龙章之服”的世家子弟除却败坏世道纲常之外没有一点作用,如何能与他评说治世之言?

  被他当即指出的杜陵黄氏,或许因为其分家而出的酒泉黄氏在凉州行豪强割据之事而被乔琰追责,在其中显得有些特殊,却绝不是唯一要被以此种方式质疑的存在。

  而后便是洛阳种氏。

  种拂的确不算那等德不配位的存在,但其先辈任职的履历恰恰证明了仲长统所说之言诚有一番扎实的事实论据,并不因其年少、并未真正在官场之中任职,就不能对其置喙点评。

  那么谁也无法判断,与种拂有着同样相似身份的人,会不会原本还意图站在他的对立面,却反而变成了支持他言论的例证。

  精通天文命理之说的上洛台氏意图凭借着易理的钻研和渊源,对着仲长统发起对其“人事为先”论断的谴责,却在仲长统这两句轻描淡写的反驳中看到了一个尤为特殊的信号。

  这人定胜天的理论早已随着这两年间乔琰以身作则地与民众一道对抗蝗灾,变成了一种何其深入人心的存在。

  他们若是想要凭借着以偏概全的说法和在望气占候之学上的地位,对仲长统的言论做出驳斥,那么也必须面对着民众对于意图掀翻他们认知之人的怒火!

  这些曾经被他们认为是愚民的存在,已随着乔琰数年间的引领开化,成为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成为了仲长统这本《昌言》能够赖以生发的土地。

  他的图谶秘纬之说,与其再用来将何种天象与人事联系在一起,还不如就此前往灵台报道,将其用在对天文现象的记录观测之上算了。

  连在此道上有着天然优势的台氏都尚且如此,其他人何敢对他再做出什么辩驳。

  至于荥阳郑氏的郑浑也不必多说了。

  因循守旧之辈,在仲长统的面前得到了一句堪称一针见血的回复。

  在并没有一个更能证明其可行性的方案能被提出前,不试一试就说其存有谬误,实在是个最可笑不过的质疑缘由。

  或许唯独还能对仲长统做出质疑的,也便是天子和其后嗣了。

  《昌言》之中对于天子取贤用士之道,对皇子皇孙的教养之说,上位者若对其有所质疑评说,倒也能与之对峙。

  可问题来了。

  此番仲长统驳斥各方质疑所在之地,乃是距离长安数百里之遥的洛阳,且不说天子所在之处距离他仍有些遥远,就说那本也可以赶赴此地的皇子刘扬生怕暴露了自己言辞不精的事实,最终还是选择了让种拂等人前去。

  他们又如何能在此刻阻拦仲长统将其言论宣扬广大呢?

  不过这位已接连将四人堵塞到哑口无言的少年,倒并不像是他所给人的恃才放旷初印象一般,在这得手之后

  还要对这些被他以言辞压服的世家子弟、长辈做出什么趁胜追击之事,

  而是在四下逡巡之间并未发觉有人要与他上前对峙后开口说道:

  “天下之众,

  逾越千户,但使一户之地能出一丁壮,便有千万人之多,倘十人之中有一人识字,也有百万人之众,再十人之中有一人可成才,也有十万人之多,然天下官吏之位并无如此之众。”

  “士有不用,未有少士之世。仲长统不才,得君侯之命,而今以粗言陋语抛砖引玉,静待诸位各抒己见、各展所长,以兴我朝。”

  刘协呆呆地望着台上,只觉自己放在心口的那块玉玺好像并不是因其乃是个烫手山芋,才在此刻烧灼得令人烦躁,而是因为另外一种沸腾之意从他自己的心中升腾而起,牵连着那块突如其来到手的玉玺一并也在燃烧。

  士有不用,未有少士之世。

  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

  是啊,他们脚下所踩着的是一片何其地大物博,人才辈出之地。

  向来只有没有被发掘出的人才,没有缺少人才的时候!

  如乔琰此刻麾下人才济济的状态,就连这年岁不大的少年都在这辩驳场合中展现出了这等非同一般的能力,当真只是因为——

  她比别人的运气要好吗?

  不是的,当然不是!

  她只是比谁都明白人尽其才的道理罢了。

  也让这一言惊起千重浪的举动,在这位一战成名的少年天才手中,发挥出了远比《昌言》的言辞本身更为惊人的结果。

  在周遭的叫好声和各种交头接耳的声响里,这些前来此地围观这出辩论产生一个结果的好事之人,已相继朝着洛阳的城郊和城中折返,唯独刘协还因为心中的惊悸被滞留在原地,让他看起来像是个扎根在逆流之间的顽石。

  那站在台上的少年好像因为他这有些特殊的举动将目光朝着他投了过来。

  在这视线交汇的那一刻,刘协只觉在对方的眼中透露出的并不是得胜后的傲然,而是一句雷霆震动之言——

  时代变了。

  这已不是那个非要对着身家履历论资排辈的时代,不是盛名在外的名士便需有人为其让道的时代。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民众追随着的不是风雅陈词,而是能让他们填饱肚子活命的救星。

  在民众的日益觉醒之中,被他们所期许着的是将他们放在眼中的君主,而不是一个“天子”。

  天子未必真有天命所钟,民众也未必再如蝼蚁一般庸庸碌碌。

  可这种界限难道该当怪罪于乔琰吗?

  大概不能吧。

  若非有人抢先一步将这位勤勉进取于平定天下大业的大司马推向逆臣贼子的方向,将那赤气贯紫宫的天象牵扯到她的身上,她又何必非要在此刻推行出《昌言》!

  在将她身上所遭到的质疑挥退出去的同时,她又何尝不是在给自己引来另外的一批敌人。

  今日的种拂、郑浑等人可以因为仲长统的

  言辞被迫闭嘴,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让她遭到各方的围剿。

  除非,她能用更快的速度让更多的人理解昌言的内涵,凭借着其中的治世之道让更多民众因此成为她的拥趸。

  刘协刚想到这里,忽觉另有一道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

  数年间唯恐被人发觉身份的警惕,让他下意识地低下了头来,不再站定于原地,而是随着人群一道朝着外头走去。

  “你在看什么?”祢衡朝着杨修问道。

  杨修皱了皱眉头,回道:“我好像看到了个熟人,但是不能确定是不是认错了。或许是我眼花了吧。”

  中平六年,杨修结束了为祖父的守孝后是先来到洛阳的,以他这身份要与当时还是皇子的刘协有上个数面之缘并不是难事。

  距离如今虽已有六年之久,但杨修既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又并非脸盲之人,还能清楚地记得彼时刘协的面貌。

  方才惊鸿一瞥间看到的那个少年人,分明和刘协有几分相似!

  可刘协早已失踪四年了,他若真出现在了洛阳,也得知了君侯对他的搜寻,也该当直接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才对,而不是像此刻一般,就好像是这围观群众之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员,很快消失在了杨修的视线之中。

  杨修并不知道乔琰对于刘协的额外安排,在完成了一番自我说服之后,便将他方才疑似看到了刘协的情况给抛在脑后了。

  应当是他看错了才对。

  比起关注这个疑似刘协却大概率不是他的存在,倒不如想想,在今日仲长统对各方的辩驳得胜后,他要如何配合君侯将其宣扬出去。

  不过……

  为了破除这气象说辞的影响,他们好像已经处在了一种太过微妙的处境之中。

  一种让杨修直觉有些过界的处境。

  置身于这等境地之中,乔琰已没有了再往后退去的后路,只因希望将她打落尘埃置于死地的人,必定会在她稍有松懈的情形下紧追不放。

  可一旦要进,在这个已然位极人臣位置的大司马官职之前,她还能进到哪一步呢?

  进到……非王即君。

  他朝着台上又看了一眼,见那少年人已并不在此地,大约是回去寻乔琰复命去了,便也并未继续停留,和祢衡交流了两句便也随之回返洛阳城去了。

  洛阳的民众里大多不是光和七年的那一批了,昔年的洛阳太学也早已不复存在,倒是这因为城外这出盛事而争相交谈的场面还和当年如出一辙。

  在行于那洛阳南城门之外长街上的时候,杨修不免觉出几分印象交叠的恍惚。

  但此刻居处于这洛阳中心的,已不是当年还能对乔琰这个后起之秀召之即来的汉灵帝,而是乔琰了。

  杨修望着与当年相差无几,只多了几分风雨摧折之态的城门洛阳二字,忽然流露出了几分叹息之意。

  祢衡忍不住在旁吐槽道:“这欲言又止的样子可一点都不像你杨德祖会做出来的

  事情。”

  杨修将自己发散得有些过分的神思重新收了回来,回道:“我只是在想,时代的变化里,能跟上君侯脚步的到底有几人。”

  或者说,正如乔琰突如其来地对着河西四郡的酒泉黄氏动手,以至于还让其变成了仲长统驳斥杜陵黄氏的针对打击那样,不能顺应时代而前的世家注定会被抛弃。

  又有印刷术的发展始终在将另外一批人从原本的泥沙之中打捞上来,让世家再不是一种不可被替代的存在。

  他或许该当问的是,能跟上乔琰脚步的到底有几家呢?

  但不论是否人人都能做出正确的抉择,他总不会让自己掉队的,否则——

  可实在对不起他当年的一败!

  ——————

  也便是在杨修一番心绪复杂中,刘协已经怀揣着玉玺安然无恙地回到了自己所住的地方。

  见养父还在后厨做晚饭,他连忙跑回了自己的房间,将玉玺塞在了被褥之中,在外形上完全看不出其中有任何的异常之处,这才大大地松了口气。

  今日发生的种种,没有一样是在他离开家门之前有预料的,说出去只怕都没人相信能有如此之离奇。

  他本以为也不过是去求证一二自己心中所想,却完全没想到他会先拿到了玉玺,而后听到了这样一番过招拆招。

  他坐在床沿陷入了沉思。

  若他只是个普通人,只是万千从外地涌入洛阳的民众中的一员便好了。

  这样他就可以成为被乔琰推动着寻找自然规律,与天时博弈的众人中的一员。

  可他并不是。

  他虽以一种让大多数人都无法猜到的方式摆脱了自己的身份困境,也大可以像是个最寻常的农夫樵夫一般平平凡凡地结束一辈子,却因这玉玺的存在而不得不记起,他身上还负担着一份与寻常人大不相同的职责。玉玺要送到何处去?

  他本人又该当何去何从?

  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他都必须尽快想个明白。

  或许留给他的时间已并不太多了。

  仲长统的那一番言论可以横空出世,其余的种种时代巨变也可能在他猝不及防之间快速到来。

  但不知为何,因今日的种种,刘协已在心中打消了一个想法。

  或许,这枚传国玉玺不该被他寻机送到长安去,交到刘虞的手中。

  光禄大夫种拂今日出现在这和仲长统当面对峙的高台上,已代表着长安朝廷收复各州的进度固然喜人,在朝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的迹象却也已越发明显。

  刘协能清楚地看到,自己手捧着这块宣告正统的传国玉玺就站在这条裂缝的中央。

  一端是正于那《昌言》种种言辞刻画间有腾飞之象的新时代,一端是依然牵坠着旧日大汉的长安王庭。

  从理法与亲缘的关系他好像都应该选择后者,但当他一度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以一个黔首的身份而活的时候,他却下意识地想要朝着另外

  的一个方向挪动脚步。

  冥冥之中好像也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他在此时,在这个旱灾后水井干涸的时候重新接到这枚传国玉玺,很可能也是一种另类的暗示。

  他……

  “小安,出来吃饭了!”

  养父的声音一出,顿时打断了刘协的思绪。

  他连忙收拾了一番神情走到了房外,见外头的饭桌上已放上了菜饭,便努力让自己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但生怕自己这个面临两难抉择的模样会让和他相处多年的养父看出破绽来,刘协还是埋头扒了两口饭,以便让自己将作为大汉天子的头脑转回到一个樵夫贫户之家的孩子所该有的样子。

  不对,可能不应当叫做樵夫贫户。

  从他们抵达洛阳的十月到眼下的十二月初,因洛阳招工的安排几乎落实到了每一个抵达长安的民众,刘协的养父已在此地寻到了个务工的工作。

  多年间劈柴贩售的经历让他在干起力气活上无疑是一把好手,也很快拿到了按照他所说“转正”的工资。

  按照养父所说,就算他们不参与到洛阳周遭田地的划分上,而是选择依靠着务工为生,也足以让他们在洛阳长住。若是刘协决定了的话,他们在年前便能将还留在汉中地界上的养母给接过来。

  “我今日看你迟迟不回来,还有些担心是那头的人聚集得太多,以至于出现了什么意外。后来想想,这等大场面需要的时间久一些也算寻常。”养父一边将菜夹到了刘协的碗中一边说道。“没遇上什么麻烦吧?”

  刘协一抬头就对上了养父不加掩饰的担忧神情。

  这份原本是他为逃避灾劫才缔结的父子关系,在这数年间的陪伴里早成了难以抹消的羁绊真情。

  他忽然觉得心中有些酸楚,又将目光重新转了回去。

  “我都全须全尾地回来了,哪里能遇上什么事。”刘协语气从容地回道:“就是那仲长公理的有些话我没听懂,大概还要等乐平月报上的消息来解惑了。”

  他那养父一听这话就笑了出来,“早说了尽快将你送去进学,现在倒是知道差在何处了。”

  “也对,像是这等大事,月报上总是会做出刊载的,就是不知道还能不能赶得上十二月刊了。”

  当然赶不上。

  就算是赶得上,乔琰也要让它赶不上。

  反正乐平月报的发行最迟也不会超过每月的十号,倘若月报的内容都经由了提前的编纂,以防在印刷刻板期间出现什么耽搁,没能将仲长统在洛阳的表现尽快写到月报上,也不是什么说不通的情况。

  “再者说来,十二月已是年尾,今年无论是扬州的数场战事、徐州的收复还是交州的倒戈这些交战,还是自今年春耕到秋收期间的种种民生灾厄,都该当在这最后一份月刊上做出总结,忽然调整内容,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听到乔琰这么说,被调到洛阳来的蔡昭姬笑了笑,“我看君侯是非要将有些惊世之言放到下一年之初来。

  ”

  “知我者莫若昭姬也。”

  乔琰将手中的昌言放了下来,接话回道。

  想到今日为了盯梢刘协成功拿到玉玺,又做出一番随后的安排,加上那鼎中观的附近也没有一处能让她悄无声息出现的地方,只能错过了仲长统在那里的表现,她也不免觉得有点遗憾。

  但从下属的转述之中,她也可以想象得到,在抵达此地意图发难的众人争相上台之中,仲长统所拿出的表现的确如她所期待的那样,何止是未曾堕了她的威名,也让他的这出慷慨陈词足以被以一种勋章一般的方式出现在建安五年的乐平月报一月刊上。

  能写出昌言是他的本事,能将乔琰交付到他手中的那些消息发挥到此等地步,便更是他的本事!

  而他能掀起的,又何止是从天人感应到人定胜天的序幕呢?

  只怕还有另外一件势必会令长安震荡、令天下惊动的大事。

  不过此刻,这些谋划也好、争锋也罢的东西,都还被藏匿在暗潮涌动之中。

  她作为坐观局势变化的一方并不需要这么着急。

  她甚至还有这个闲情逸致亲自绘制了建安五年压胜钱的图案,在此时和昭姬将明年正月刊上的其他内容商定完成,又转入闲聊之中的时候,从书案上的纸张中取出,递交到了她的手中。

  昭姬一见到上头的图案便笑了出来。

  那居然是一头憨态可掬的小象,背上坐着一只啮铁兽。

  “今年元月的鹤衔独活草,是君侯想要表达自己对于下属能够长寿的美好祝愿,不知今年这个又是什么?”

  “希望明年我们都能有着和象的表皮一样厚的脸皮,以及和啮铁兽一样的进攻性吧。”

  蔡昭姬:“……”

  乔琰在说个真话还是假话,她都与对方相识这么多年了又怎么会看不出来。

  “你就当是最后的童心吧。”乔琰又旋即接了一句。

  没等蔡昭姬对这句别有深意的话做出何种反应,她便已又听到乔琰说道:“我听说,你和你父亲都已接受了河东卫氏的求亲?”

  这突如其来的打岔让蔡昭姬意识到,那新一年的压胜钱图案背后还有的深意,以乔琰的脾气大概是不会再说出来了,若非如此,她也不会忽然转移了话题。

  蔡昭姬回道:“不错,卫仲道都将诚意说到这个地步了,我又何必拒绝呢?当然,此事也不全然是因为诚意。”

  若只是因为卫仲道所表现出的态度颇佳,便决定未来的伴侣,那也未免太低看于昭姬了。

  但不得不说,他这等表现让他在蔡邕那里的过关变得容易了许多。

  蔡昭姬的姐姐蔡贞姬曾经因婚姻的缘故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在蔡邕立足于乐平将他们夫妻二人接来后,也越发深刻地意识到了不能因庇护之恩便轻易择婿的道理。

  卫仲道出自河东卫氏,却因考虑到昭姬的前景而选择入赘,光是这一点上就让蔡邕深觉自己得一良婿了。

  见乔琰脸上露

  出了几分真挚的喜悦之色,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我还给他留下了另外的一道考验。我说,他若是真心求亲的话,便再等上我两年。若是不能接受这条件,那便是我与他有缘无分。”

  从乔琰得到的这基本谈妥的消息来看,卫仲道显然是并未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条件。

  只是……

  乔琰问道:“为何是两年呢?”

  数年间被放在这样一个落笔如动刀的位置上,让此刻站在乔琰面前的女子于沉静的文人气质之余,还有几分掩饰不住的锐利风姿。

  而这种不逊色于将士的披坚执锐气度,在她出言回话之间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霍骠骑昔日有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今无论是鲜卑还是匈奴都非君侯对手,更是或臣服或歼灭,这话便已暂时不必说了,那便得换一种说法了——天下未平,何以家为。”

  “昔年君侯连推行印刷之术都需要迟疑不定,甚至不能让我提前将与之相关的消息给透露出风声来,如今却已将其彻底变成了我等传播意志的桥梁。”

  “君侯曾经所掌控的并州乃是天下皆知的边陲荒凉之地,而今却已天下十三州,九州在手。”

  “说句实话吧,”蔡昭姬微微一顿,“在仲长公理的昌言现世之前,我曾经以为君侯要效仿昔年高祖斩蛇起义之说图谋天命,但如今看来,君侯所要的是民心归于沛公后的那一句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你怕吗?”乔琰认真地问道。

  “我为何要怕!”蔡昭姬斩钉截铁地回道。

  “唯有君侯执掌大权,在方今困厄之间挣扎的黎庶才有活命之望,都说民心思汉,却或许更是民心思安。”

  “唯有君侯有此等魄力尽快吞并余下四州,令这天下疆土非但不会为周遭的外邻所觊觎,令四方蛮夷不敢妄动。”

  “也唯有君侯……已将不拘一格启用人才表现在行动之间,而这不拘一格何止是不拘于身份,更是性别。”

  蔡昭姬再清楚不过了。

  就算那位荒唐至极的汉灵帝能对乔琰给出并州牧的位置,也因为一时之置气将马伦放在太史令的位置上,他却绝不可能让昭姬、任鸿、姚嫦这一个个女子都各有一展抱负的场所,甚至让这天下间更多的女子有当家做主的机会。

  这是唯有乔琰能做到的。

  蔡昭姬说道:“我想亲眼见到君侯走到这个位置上,就算这并非汉臣该当有的叛逆之想,但位置便在那里了。时至不迎,反受其殃,自古以来便是真理。”

  “我曾见君侯在两年前写过一个四年的筹备计划,所以……”

  所以距离如今,正是还有两年!

  这便是为何她要让卫仲道再等上两年。

  在这方今的时局之下,绝没有任何东西能影响到她参与到这场惊天的变革之中!

  乔琰既觉这一字一句之间的袒露心迹让人无比动容,又实在不免在听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有些哭笑不得。

  那所谓的四年筹备计划,分明是她为持续四年的旱灾而准备的,又哪里是因为这篡位谋汉的举动才划定的时间界限。

  可在蔡昭姬说出此话的时候她却陡然意识到,这也未尝不能是她给自己界定的时间!

  还有什么能比平定天下后风调雨顺,更能令国家初创之时局势安定呢?

  大概没有了。

  她如今的种种筹备都已行到了尾声,在一处处引爆的连锁反应中本就是摧枯拉朽之态。

  今日的仲长统在鼎中观中慷慨陈词。

  今日的蔡昭姬在她的面前说出了天下未定,何以家为。

  那今日的乔琰又为何不能说出这样的一句承诺——

  “不错,两年足够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