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宋朝名臣(2)_神话秦汉三国隋唐,建立帝国
笔趣阁 > 神话秦汉三国隋唐,建立帝国 > 第350章 宋朝名臣(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0章 宋朝名臣(2)

  第350章宋朝名臣(2)

  寇準北宋政治家、诗人。性豪奢,为人耿直敢言,正气凛然。其善诗能文,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为晚唐派,以七言绝句最有韵味。

  寇準,文道境界:知命。

  文道素质:行政A+、农业B、商业C、文化B、治安

  精神天赋:直谏:寇準会直截了当指出君主的缺点和不当之处,若是君主不接受正确的建议,有概率让君主强制性执行,但事后会受到君主厌恶。

  植入身份:审配好友,被举荐成为担任辽东屯田校尉。

  寇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逼迫真宗御驾亲征抵御契丹二十万大军。

  景德元年秋,辽军南下的消息传到开封,边书告急,京师震动,宋廷君臣惊慌失措,部分主政大臣主张迁都以避风险。不少人主张南逃金陵或西逃四川。

  寇準力排众议,坚持真宗皇帝亲征。寇準推举参知政事王钦若镇守天雄军,雍王赵元份留守汴京,朝中文武随军出征。

  宋真宗亲自到澶州城,但不敢过河。寇準与高琼力促真宗渡河,命令卫士把皇帝车驾驶向澶州北城。宋真宗到澶州北城时,北宋军民士气大振。

  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仍回南城行宫,把寇凖留在北城,负责战事。

  宋真宗几次派人探视寇凖的举动,寇凖却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寇凖胸有成竹的样子,使宋真宗不再担忧。这其实是寇准的策略,为的是让宋真宗放心。

  在与契丹的和谈中,态度坚决,使原本的百万赔偿降低为三十万。最终促使澶渊之盟,促使北宋边境百年和平。

  当然寇準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作战期间他完全不顾同僚和宋真宗的面子,作风强硬,也因此在澶渊之盟之后,宋真宗反而疏远了寇準。不久之后更是罢黜了宰相之职。

  ……

  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李纲,文道境界:知命。

  兵道素质【主修】:战略A、战术A、后勤A、选将A。

  文道素质:行政A、农业B、商业C、文化B、治安

  精神天赋:心坚。心志坚定不移。只要李纲认定的事情,坚定信念,李纲在没有完成这件事情之前,各项属性将会不断提升。

  植入身份:上次文举落第,经过一年时间在燕京图书馆学习后,觉醒精神天赋,得到卢植的举荐。

  李纲建议十事,力主抗金,建设内政,扩大皇权。

  金军大举南侵时,李纲负责开封的防御,组织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军。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

  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

  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李纲为相后,针对当时与金在河北的战事,认为河北、河东是“国之屏蔽”,“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希望通过招抚河北、河东两地义军、民间的力量成为捍御金朝的屏障。

  为此,他建议“河北路置招抚司,河东路置经制司”,并举荐张所、傅亮负责经营;推荐宗泽为东京留守。

  此外,李纲还亲自策划防务,于沿河沿江沿淮置帅府要郡,严整军政,号令严明;又提出募兵、买马、募民出财以助兵费等措施以解决宋军战场上补给的困难。

  经过李纲一月有余的苦心经营,“边防、军政已略就绪”,南宋政局逐渐稳定。

  但还是被南宋的乞和派拖后腿,被完颜构罢相。

  ……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文道境界:神启。

  文道素质:行政A+、农业A、商业A、文化S+、治安A。

  精神天赋:文采斐然:短时间内获得创作灵感,创作诗词歌赋、书法、绘画。

  精神天赋:治水:加快修建水利工程的速度、质量,其修建的水利工程拥有更好的灌溉、防洪、漕运效果。

  植入身份:燕京学府学子,文采斐然,得到荀爽举荐。

  世人皆知苏轼的诗词历史上的地位,但苏轼本人却是一个大嘴巴,几乎一生官运坎坷,以至于后世之人都认为苏轼是个李白式的浪子,没有真正的治国任事之才。

  但实际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苏门三父子,大苏、小苏、老苏。

  老苏苏洵不用说,他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教出了两个天才弟子,而大苏苏轼强于小苏苏澈,也是世人公认的。

  但苏轼的强,不仅仅体现在他堪称是绝世的诗词天赋上,他的治事能力亦是顶尖。

  后来靖康之变,南宋为什么把都城定在杭州,而不是金陵。原因就是苏轼在任职杭州的时候,将杭州建设的太好了。

  把几乎淤塞的西湖挖了出来,再建三十里长提,这等工程在古代基本上都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而苏轼不仅干了,而且干的很出色,很风轻云淡,乃至宋朝当世压根就没有人知道他干的牛逼事儿。

  因为他没有向朝廷要一分钱,只是接着杭州旱灾请求减免本地三分之一的米供。苏杭之地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故而在北宋时期,苏杭等太湖一带的州县不但担负着很重的赋税,每年还要强制向官府贱价售卖大量的稻米,以补充天下之缺粮地的不足。

  此谓之曰:米供。

  自苏轼改造杭州西湖,并修整个整个地区的水利设施,彻底将杭州变成了江南第一福地。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时候杭州及其周边地区正在闹旱灾,灾民汇聚杭州,苏轼一边救灾一边搞工程,而最开始苏轼的启动资金只有公款两千贯,以及自掏腰包的五十两黄金。搞到最后杭州官府不但没赔钱,反而赚钱了,最后剩下救济款一万多贯,米粮一万多石。

  在古代能把救灾搞基建工程能搞成这样的,华夏上下五千年来也是没谁了,想想就离谱。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l.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l.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